可拉後裔的詩。交給聖詠團長,用迦特樂器。
渴慕耶和華的殿宇
84:1 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84:2 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內心,我的肉體向永生神歡呼。
84:3 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壇那裏,麻雀為自己找到了家,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
84:4 如此住在你殿中的有福了!他們不斷地讚美你。(細拉)
84:5 靠你有力量、心中嚮往錫安大道的,這人有福了!
84:6 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且
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
84:7 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神。
84:8 萬軍之耶和華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神啊,求你側耳而聽!(細拉)
84:9 神啊,我們的盾牌,求你觀看,求你垂顧你受膏者的面!
84:10 在你的院宇一日,勝似千日;寧可在我神的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裏。
84:11 因為耶和華神是太陽,是盾牌,耶和華要賜下恩惠和榮耀。他未嘗留下福氣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
84:12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你的人有福了!
(溫馨提示:《靈修日誌》內容可以包括:)
1. 今天日期(照抄便可)
2. 今天章節(照抄經文出處便可)
3. 經文摘要(不多於十五個字的描述)
4. 聖靈指教(寫下聖靈對你的感動或提點)
5. 金句鑰詞(找出一節作金句,或一個字詞作鑰詞)
6. 生活應用(實踐真理或更新生命的重點)
7. 禱告交託(禱告及生活交託重點)
這是一首感人的詩歌,道盡詩人渴望能上耶路撒冷敬拜之情。在舊約時代,以色列的男丁一般一年三次會前往耶路撒冷的聖殿敬拜,但詩人的處境或許與詩篇42篇的作者相似,也是因為某種原因,例如是因經商而身在異鄉、受戰亂導致無法走近耶路撒冷、或甚至是被擄放逐到異地等影響,不能回到聖殿敬拜神、服事神。如今他想念著耶路撒冷的聖殿,憶起昔日和一群同伴前去敬拜的情景,於是就寫了這首著名的朝聖詩。
在以前,不能回教會敬拜的情景對我們在相對信仰自由地區生活的人來說好像很遙遠。但就在過去一年多,在全球受疫情影響下,很多地方的實體崇拜也被迫停了下來。驟然間,以前看為理所當然的上「聖殿」敬拜,原來也並非必然。表面看來,詩人一直強調的是耶和華的居所、院宇、祭壇、聖殿,都是實體的建築,但請勿誤會,這只不過是他一種婉轉的說法,詩人真正渴慕的當然是上帝,是回到「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那裏。同樣,敬拜如果只是返教會,但卻失去了親近上帝的焦點,整個行動就變得完全沒有意義。
說回詩人,我們可以說他雖然無法回到聖殿當中敬拜也不能攔阻他親近神,正如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仍然可以照常一日三次向聖殿方向禱告一樣。這說法當然有理,但除了個別的敬
拜外,詩人也非常珍惜過去能和朝聖者從四方八面匯聚,一起走向耶路撒冷,共同走過「流淚谷」(可能是指極乾旱之地),又能在困難中彼此勉勵,互相扶持加力,並經驗從天上偶爾灑下秋雨時一起雀躍歡呼的群體經驗。
最後,經文中「心中嚮往錫安大道的」在原文其實可以直接譯為「在他們心中有大道的」或「大道在他們的心中的」。看來,詩人或許在暗示真正能引導我們來到上帝面前的敬拜,並不在於一條物質的錫安大道,(原文沒有「錫安」二字),而在於心中有沒有那條大道,就是對渴慕上帝和親近祂的心。正如主耶穌和一位撒瑪利亞婦人在井旁談到該在那裏敬拜時,主說:「婦人,你要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敬拜父,既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他。」(約 4:21, 23)
今天讓我們先不要為不能回到教會作實體敬拜而感到遺憾,反倒要自我省察,看在心裏有沒有一條朝向上帝,渴慕親近祂的心靈大道?還是在我們心中的那條康莊大道,只是朝向自我滿足、感覺良好,又或是對世俗成就和幸福的追求?
1.請問你在朝聖的路上是愈走愈無力?還是走得「力上加力」?竅門在那裏?
2.請試用詩人在第 10 節的角度,寫下你現實對親近上帝的「寧可」與「不願」。例如:我「寧可」(回教會)參與每一次的敬拜,「不願」多睡片刻、處理工務、出席活動、陪子女遊戲、弄園藝、打高爾夫球……
3.在結束前,請你默想 84:11-12,並為今天的領受禱告。